中学毕业,他和她考上了同一所大学。他在理系,她在中文系。在图书馆和堂不期而遇时,他依然向她投来亲切而迷人的微笑,她则腼腆地向他。他没有问她住在哪幢宿舍,她亦不知他住在几号楼。他们企求校园里的偶遇,等待对方主动地和自己攀谈。每次走过理实验楼,她都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,心里暗暗盼望着能现他矫健的影,而他,却常常冷不防现在中文系的阅览室,心不在焉地翻阅着过期的书刊杂志。
在一次圣诞晚会上,他和她肩而过。他英俊、潇洒的绅士风度赢得众多女生的青睐。她优雅、清秀,由昔日的“丑小鸭”变成了“白雪公主”。每支舞曲,她总被男士们抢着邀请。他只是静静地、默默地在远看着她,那醉人的微笑。
她期待着他走向她,邀她翩翩起舞,他则静候着她和一个个舞伴至曲终。
三年级时,他写过一封的信,决意在和她再度相遇时给她,但他终于没有如此唐突的举动。而她的日记里却记载着他们每次相遇时兴奋、激动的心态。一晃四年就要过去了,他和她始终保持着一等奖的奖学金,始终保持着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距离。
大学毕业时,他没有“女朋友”,她亦没有“男朋友”,他的“哥儿们”和她“儿们”都到不可思议。
一个读哲学的朋友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听到他们的消息,便给两个人分别寄去了一本弗洛姆的《的艺术》,并在两本书序言的同一段话划上红杠。
那段话是说“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把的问题看成主要是“被”的问题,其实,的本质是主动的给予,而不是被动的接受。”
他和她都如饥似渴地读完那本书,都为之失眠。新年的第一天,他和她都意外而惊喜地收到对方同样的一张贺卡。那别致的卡片上,一只叩门的手中飘落一片纸,上面写着:我喜默默地被你注视着默默地注视着你,我渴望地被你着地着你……
分手后假若我们相遇
分手1天后
假若我们相遇
我会看着你的睛
用泪告诉你
不愿意看你离去
只要你回
重新开始多少次我都愿意
分手1周后
假若我们相遇
我不知所措
直到你消失在人群里
我才知
这个夜晚陪伴我的
只剩哭泣
分手1个月
假若我们相遇
我会掉转光
假装没有看见你
却在心中升起希望
希望听到你叫我的声音
听见我每晚魂牵梦绕的声音
分手1季了
假若我们相遇
我会停脚步
静静地站在街角
不想被你的快乐看见我的哀伤
已经注定的结局
好不容易平复来的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