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此对王元逵开的条件,甚至可以保留雍州郡王的爵封,使每一代王氏弟降一等恩袭封位,议政院也可以给王元逵留一席之地,但王元逵必须无条件将所有兵来接受整编。
为了克服大军推的困难,尽快在成德军北逃的通完成集结,冯宣只能将一万两千多步骑,分拆成十数路分散往池县境推。
…………
冯宣此时迫切想知的,一是成德军主力昨天夜里有没有渡过渭河北上,一是成德军主力倘若昨夜已经渡过渭河北上,他们先池的少数兵,能拖延成德军主力多久?
当然,等到冯宣从岐山等地往池、醴泉方向推时,沿途皆是破损的路桥,那真是急得要骂娘了。
岐山到泾河谷南的池城仅有百余里,但渭北平原这几年来战不断,路受到严重的破坏,也没有谁去修缮。
不过,在陇右军从西翼攻关中之后,韩谦传来的诏旨就明确规定了,攻关中的三路兵,华潼军、商洛军、陇右军需要协同作战,并明确荆振为主帅、孔熙荣、李知诰、冯宣为副帅,共同商议后续的作战计划。
王元逵心里也很清楚,泾之上的浮舟、木桥都被摧毁,在洛|军西之前,梁军同州的兵,
而除了渭最大的支泾外,在渭北原的老龙山、嵯峨山、药王山、尧山、黄龙山、梁山等有大量的溪河发育,从北往南纵向渭河,加上千百年来渭河两岸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开发,浇农地的渠系也相当的发达。
还有就是冯宣此时还不是很确定,明天夜前主力兵就能渡过渭河,北岸参战。
王元逵经营成德军逾二十年,四万成德军有近一半乃是骑兵,冯宣将一万两千多步骑分拆前,自然要冒不少的风险,但相比较将成德军都留在渭北平原行歼灭,而不使逃往北面的庆、原等地,成为关中平原如蛆附骨的隐患,这些风险是必须要承担的。
孔熙荣、李知诰两人也并没有反对荆振的决定。
关中战事能否脆利落的收尾,亦或是拖延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都无法攻雍州军,对后续北线及东线的战局,甚至对梁楚、梁蜀之间的关系,都有着极微妙而直接、远的影响。
与赵孟吉不同的是,王元逵了逾二十年的封疆大吏,其在投附蒙军后一路攻城掠地,都极顺利。
当然,这也是他们早就预料得到,甚至明知如此,也故意拖延着没有急于调辎工营北上修路造桥。
为扫清北逃通路,王元逵不仅加对渭河以北、泾以西的醴泉、池两城的控制,还着其王茂率领上万锐骑兵队,池、醴泉西地区以及武亭县境。
会为避免三五千人的伤亡,而留什么隐患来。
只要这样,他们才能以最快的时间结束掉关中战事。
…………
然而原先架设于这些溪河、渠之上的浮桥、木桥,这些年来都没有人修缮,或造洪冲毁,或遭到人为的破坏。
因为王元逵在灞河汇渭的河湾里,凿沉大量的舟船,洛|军以及辅兵清理这些沉船,耗时耗力,战船一时半会还无法渭上游及泾协同作战……
相比较调动不计其数的兵、战械,去围攻固堪称天之最的雍州城,不知会拖多久才能将雍州城打来,要是有可能,他们都希望能将成德军从雍州城诱渭以北、泾以西的渭北平原打歼灭战。
在王元逵看来,是兵权给他带来这一切,这使得他即便到山穷尽之时,也不大可能轻易放弃兵权。
在李知诰率攻岐州之时,冯宣就已经有率从北封锁、拦截成德军北逃庆原的觉悟,在王孝先葬火海,收复岐州全境之后,他就先率一兵岐州西北的岐山。
也许是荆振他本人就无意招降王元逵,数度派信使赶到岐山见冯宣,要求冯宣不得过于急切将渭北的兵集结到岐山,更不得过早往东派兵泾沿岸,以便给王元逵留谈判不成,犹能沿泾北逃的假象。
冯宣也是在等到王元逵派兵一步增对池、醴泉两地的控制之后,才令侯莫、曹霸、卢泽、李挚等步骑,从岐山等地东。
这些都极大阻碍了冯宣等东的速度。
本章尚未读完,请击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这一切就是为了在战略上,给王元逵、王茂制造还有机会北逃的假象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